新聞稿
(資料來源 : 香港政府新聞網 )
財政司司長出席「擴闊稅基與商品及服務稅」研討會的開場發言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為財政司司長唐英年今日(十月二十四日)下午,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出席由明報與有線電視舉辦的「擴闊稅基與商品及服務稅」研討會的開場發言全文(只有中文):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你們好,上星期在立法會通過反對商品及服務稅議案後,我指出政府的立場和立法會立場一個最基本的分別,在於我們認為擴闊稅基的討論是必需的,而在諮詢期只過了三分一,很多問題都未深入討論的情況下,正如剛才主持說到,正反的意見很多,但有建設性的意見則稍為欠奉。所以,我們認為立法會無需急於就商品及服務稅下定論,以免窒礙市民繼續討論。
因此,今天我很高興見到大家踴躍出席這個研討會。在座有立法會議員、專家、學者及眾多的學生。我很明白為甚麼有這麼多學生到來,因為這是公民教育的一課,而商品及服務稅或擴闊稅基與社會持續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我很歡迎你們出席。你們的出席證明了雖然立法會在上星期通過了反對商品及服務稅的議案,市民大眾仍然希望繼續討論擴闊稅基的問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陳婉嫻議員雖然在上星期投票反對商品及服務稅,今天仍然願意出席這個研討會,和大家一起探討擴闊稅基的方法。
我之前曾經提出希望在這次稅制改革的諮詢中和大家討論三個「一環扣一環」,缺一不可的問題,即:
(一)目前稅基是否太窄,需要擴闊;
(二)商品及服務稅是否一個合適的方案;若否,又有甚麼其他可行方案;
(三)選定方案的詳細安排。
繼續討論最佳方案
香港稅基狹窄,具體表現在稅收集中在三數項直接稅,納稅人數目少,中產階級負擔大。此外,政府又非常依賴與物業有關的收入。因此,政府收入隨着經濟周期大幅波動。當然,商品及服務稅亦會隨經濟周期,有一定的波動,但按照國際經驗,這波動幅度較其他直接稅的波動相對小。
市民基本上已認同特區稅基狹窄這事實。這是我們從多項民意調查,或其他不同渠道以及市民在 1300 份意見書中表達的意見。縱使三大政黨反對商品及服務稅,他們在上週辯論發言時亦表示同意繼續討論擴闊稅基的方法。但是大家對應怎樣擴闊稅基,目前仍末有共識。因此,在下一階段的諮詢,政府希望和大家研究、探討最為市民接納的方案。
其他擴闊稅基方案
有不少政黨,團體和議員都高呼他們反對商品及服務稅,是因為他們希望建立一個公平、公義、能者多付的稅制,加強財富再分配的效果。他們希望通過稅制改革,將社會上的貧富差距拉近,讓弱勢社羣分享到更多的社會資源。較近期我們聽到的建議包括陳偉業議員建議提高公司利得稅率至百分之二十二、工聯會則提出引入累進利得稅、開徵資產增值稅、股息稅、以代替建議中的商品及服務稅。這些建議在現階段可能缺乏細節,考慮未夠全面,例如把公司利得稅上調 4.5 個百分點,至百分之二十二,雖然可以增加稅收接近 180 億元,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數目,但此舉將會令到香港的利得稅率即時超越新加坡的稅率,即百分之二十。這些建議是否比商品及服務稅更能擴闊稅基,又或會否影響香港的競爭力,有待大眾商議。
政府定會在諮詢期內,和大家客觀分析,理性討論各個方案的優劣。我相信工聯會的陳婉嫻議員定會樂於為大家進一步闡釋工聯會的各項擴闊稅基建議。政府對大家提出的各種方案持着開放態度,並認為各個方案之間無需要互相排斥。因此,進一步研究、討論各種方案,將有助大家準確地判斷各不同方案的優劣、可行性及市民大眾的接受程度,並尋求共識。
拉闊貧富差距?
在上星期立法會辯論中,多名議員批評商品及服務稅會拉闊貧富差距,我覺得這個說法比較片面,甚至有誤導成分。政府十分關注貧富差距的問題,認為必需正視和加以處理,並應從多角度,不同層次,切切實實地做工作,改善弱勢社羣的生活環境和防止跨代貧窮。試想如果實施商品及服務稅建議,會拉闊貧富差距,政府又怎會建議給公眾考慮呢?事實上,我們在構思擴闊稅基方案時的第一個考慮,便是如何保障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質素。
若我們客觀地分析建議中的商品及服務稅,大家會發現它的稅務負擔是按市民的購買力分配的。購買力高的人多付稅,購買力低的少付。由於購買力高的人,一般來說,收入或財富亦較多,所以付的稅項便較多。更重要的是,在商品及服務稅下,我們建議為低收入人士提供紓緩措施,包括每年 2000 元現金津貼和 3500 元差餉和水費的扣減。若市民認為這些津貼水平未足夠保持低收入家庭的購買力,歡迎大家提出其他建議。此外,若社會普遍認為必需考慮酌量豁免向一些基本消費商品及服務徵稅,我相信應否、又或如何豁免而不損稅基和成效,都是可以探討和研究的。
全球 130 多個實施了商品及服務稅或增值稅的地區中,很多都會同時提供多項紓緩措施,以及切合弱勢社羣特別需要的公共服務,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在香港,我們亦有相同的構思。因此,我鼓勵大家應該將建議的商品及服務稅有關的配套紓緩措施及可把部分稅收撥作進一步支援弱勢社羣這兩點一併考慮。
考慮不同稅制的原則
國際上研究不同稅務方案的優劣時,其實是有一些廣被接納的原則,而由鄭慕智先生在 2002 年擔任主席研究擴闊稅基的委員會,亦參考了這些原則。顧及香港的情況,我認為這些原則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考慮方向:
(一)對納稅人來說,要公平,符合能者多付的原則。稅制的設計和配套安排,如補貼等紓緩措施,必需確保經濟能力較高的人承擔較大的稅務責任。任何稅制安排不應拉闊貧富差距,亦即能者多付。
(二)對經濟發展來說,稅制應該明確,可預測並能保持香港的簡單低稅制。研究任何新稅制時,都應參照世界稅務潮流和世界上其他競爭者的趨勢,不能逆勢而行,損害香港的國際競爭力。
(三)對社會發展來說,稅制應能有效替政府創造可觀和穩定的收入,提供資源,回應社會的挑戰和不斷增加的需求,構建和諧社會。即使經濟環境和人口結構起了變化,稅制應該仍然有效。
政府在研究商品及服務稅方案時,已充分考慮了以上各項原則,我期望議員或其他人士在提出其他方案時,亦應該引用相同的標準,審視所提的方案。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進行諮詢約 3 個月以來,我常聽到兩項對商品及服務稅的批評,一是「政府沒需要增加收入」,因為滅赤已提早了 3 年達標,為甚麼仍要增加收入?二是「不知道如何分配收到的額外資源」。我希望在此補充說明。
我們反覆討論過:(一)在人口老化下,醫療和福利開支將會上升;(二)經濟一體化和內地迅速發展,對特區政府帶來很多機遇,亦有相當的挑戰,這些挑戰對教育與培訓資源帶來壓力;(三)市民對政府的期望不斷增加,如推動經濟和就業、改善教育、保護環境、照顧弱勢社羣等等。政府認為有需要透過稅制改革,提供更穩定收入,讓政府有足夠能力處理多項長遠問題。
若政府成功開徵商品及服務稅,確會帶來額外收入。諮詢文件指出,假設商品及服務稅率百分之五,每年可為政府帶來 300 億元的額外稅收。行政費為 5 億,這是相當便宜的;在支付各項扣減和低收入家庭津貼後,這裡約為 95 億元,所以共用了 100 億元。餘下額外每年約有 200 億元可供運用。由於政府預計未來五年收入,已能應付所有已承諾提供的服務,所以打算把這 200 億元,依從「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原則,全數回饋市民,其中可以包括減直接稅,或增加撥款給市民認為有需要的公共服務。
國際經驗顯示商品及服務稅受經濟周期的影響較少,可以帶來更穩定的收入,讓政府更容易調撥資源,作出長遠承擔。此外,由於商品及服務稅是按消費額徵收,稅收不會因為人口老化,工作人口比例減少而收縮,反而會隨着消費總額上升而增加。從中長線來看,即使稅率保持不變,有關稅收總額亦會增長。
結語
各位朋友,擴闊稅基有很多不同方案。一個社會的稅制安排,應該反映社會對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選擇。這次稅制改革的諮詢,正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市民一同就心目中政府的角色和怎樣建設理想的明日香港,出謀獻策。我們期望大家都會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客觀分析,理性討論,為香港的未來,為我們的下一代共同承擔,作出最合適的選擇。多謝各位。
完
2006 年 10 月 24 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 18 時 58 分